1. js6666

      1. 农业新闻
        扶贫开发 ,成败在于精准
        发布时间:2015-06-26 14:30:28  点击次数:
        扶贫方式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确滴灌”,从实际出发,尊重群众意愿,才能避免“花架子”,找到脱贫致富的“金点子”

          1年最多吃3顿肉;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“墙壁”都没有;所谓的“门”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“板”;不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……最近,通过媒体的报道,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角落令人心情沉重。数据显示 ,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,其中河南 、湖南、广西 、四川 、贵州 、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。

        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,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,“中国式扶贫”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。与过去相比,贫困面大幅缩小了 ,但现在面对的,是那些底子最薄、条件最差、难度最大的“硬骨头”。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,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,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可谓形势逼人 ,形势不等人。日前,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 ,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“四个切实”要求,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 、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。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,发出了动员令。

          越是艰巨的任务,越要讲究科学施策、有效应对。精准扶贫,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。扶持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 、资金使用精准 、措施到户精准、因村派人(第一书记)精准、脱贫成效精准,座谈会上,总书记提出的“六个精准”,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 ,很有现实针对性。

         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,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,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,哪一户穷,摸清底数、建档立卡 ,被称为精准扶贫的“第一战役”。据介绍 ,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.8万个、贫困人口8800多万 ,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。信息化 、动态化管理 ,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          给钱给物 ,只能解一时之困,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,恢复贫困地区的“造血功能”,才能断掉穷根 、开掘富源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 ,有的读不起书,有的看不起病,有的住危房  ,有的没有劳动能力 ,有的缺乏启动资金,不能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 ,而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。

          从各地实践看,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 ,搞对症下药、靶向治疗,常常成效明显 。而搞大水漫灌、一刀切的地方,往往事与愿违。在一些地方,市场行情没摸清,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 ,通过行政力量 ,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、种植热,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 ,群众不但没富起来,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 。可见,从实际出发,尊重群众意愿,才能避免“花架子”,找到脱贫的“金点子” 。

          精准扶贫 ,关键在人 ,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,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。在一些地方,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“涛声依旧”,与一些干部找不准“穷根”,却热衷于大上项目、大造声势 、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扶贫方式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确滴灌”,呼唤思想观念、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,呼唤一支沉得下去 、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 。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,更要选对人、用对人 ,让那些懂农村  、懂经营 、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。

          众人拾柴火焰高。在5年多的时间内 ,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,这项艰巨的工程 ,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。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“扶贫日”,不少人将“1017”谐音为“邀您一起” ,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。目前,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 、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 ,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。从各方“单打独斗”到整合资源“握拳出击” ,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 。我们期待,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,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,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,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。

        新闻资讯
        NEWS INFORMATION
        农技服务
        1. XML地图